文 | 水手辛巴德
编辑 | 冬至
2012年,我在悉尼的唐人街卖了一年麻辣鸭脖。其实,还有鸭翅鸭胗鸭肝鸭舌鸭掌鸭锁骨。
到达悉尼留学的第二个礼拜,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打份工。刚好遇上悉尼第一家鸭脖店筹备开业,到店里试工的时候,遇上另一个也来试工的女孩,小巧可爱。一起开店的两个老板是北方人,一个又白又胖,一个黑黑瘦瘦,讲话都大大咧咧的,人很亲切。
白胖老板丢给我俩一人一块抹布:“你俩把冰柜和那边的货架擦一下。” 擦东西谁不会?平时在家根本不干活的我,蹲下来拼命地擦着大型不锈钢冰柜,假装十分娴熟的样子。那个小巧可爱的女孩,干活也挺卖力,自然我俩都被留用了。
开业那天,虽然这家小店只是在大厦里面不起眼的一角,但闻讯赶来希望一解乡愁的留学生们排队一直排到了大厦外面。店里的我们手忙脚乱,装袋、称重、收银、找零。最可怕的是补货。熟食总共有八个箱子,都摞在展示柜下面的冰柜里,每箱30多斤。 补货的时候,需要把箱子搬来搬去,把要补充的熟食加到展示柜的托盘内。卖得快,补货就频繁,一天下来,二头肌三头肌都练出来了。
显然老板也没有预料到这种疯狂抢购的场面,备的货全部卖光,连一根鸭脖都没剩下,只好提前结束营业。算好账,老板给我们一人开了一瓶冰可乐,还有20澳元作为奖金。我高兴得好像一天的辛苦根本不是事儿,出了店就去了麦当劳,花三毛钱买了甜筒,喜滋滋地走回了宿舍。
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卖鸭脖这个活儿竟然会干整整一年。
在国内的时候并不知道,鸭脖鸭掌鸡爪子这些我们眼中再正常不过的美味,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完全无法理解。竟然鸡爪也能吃?鸡心也能吃?OMG你们中国人该不会都是魔鬼吧!
有一次,一位白人女老师带着一群小孩子偶然路过店门口,走进来看看都在卖些什么。看到扑面而来的鸡爪之后,大喊了两句,忙不迭地把好奇的小孩子们赶出店门,好像生怕教坏了他们。看着他们出门,我松了一口气,还好她没看到旁边冰箱里的鸭舌,不然可能三观都要裂了。
店里也曾遇到过貌似传教士的人,言辞恳切、孜孜不倦地把我们教育了足足半小时,告诉我们吃这些东西是不对的,你们不该这样做。我们嘴上说着“是是是”,但称货的手一直也没停下,毕竟店里的摄像头都开着,说不定老板就在另一端盯着呢。顾客们则同情地望着哭笑不得的我们,满脸都写着“难为你们了”。
不过,也有仿佛生错了国籍的澳洲人。
有一天早上店铺刚开门,就进来一位35岁上下的当地人,四处观望。我猜测他不会买,打了招呼之后就继续忙准备工作,心里盼着只要别谴责我就烧高香了。没想到忙完以后,他依然站在冰柜前,一副等着我的样子。我诧异地问他要什么,他一口气报了一大堆:我要一公斤鸭脖、半公斤鸭掌、半公斤鸡爪、半公斤鸭胗、半公斤鸭心、还要六盒鸭舌……
看我一脸的意外,他解释说,他很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各种吃的,这些都是他买来自己吃的。称完结账,一百五十多澳元。那时候汇率还在6.5左右,这些东西竟然买了一千多人民币,我都替他肉疼。
收钱的时候我随口问他,你是不是在中国生活过?没想到,他说自己从来没去过中国,但是他的梦想是能移民到中国。是的我没听错,无数留学生想方设法要留在澳大利亚,不惜付出好几年的青春和大笔人民币,而这里却有人的梦想是移民到中国。
后来,他几乎每周都要来店里一次。有时会跟我聊上一会儿,话题五花八门,比如无糖可乐里的甜味剂到底致不致癌,比如打算明年到中国旅游,也有的时候匆匆忙忙说不上话,但每次至少要买六盒鸭舌走。我们私下喊他“那个有钱的local顾客”,因为鸭舌一小盒就要十几刀,大约只有十根,是我们店里的“奢侈品”,很少有人会这么“大手笔”地买。
不过我在离开这家店之前的两三个月,都没再见到他。六年多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他怎么样,有没有成功移民中国?该不会是来过一次之后,就被帝都的雾霾给劝退了吧。
有趣的外国人很多,暖心的同胞也不少。
鸭脖店刚开业那段时间生意火爆,我们营业员经常忙不过来。有一天,一个中国女孩买完东西离开后,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我以为她忘带了什么东西,或者我们算错了帐,没想到她笑着往柜台上放了两大杯奶茶,对我们说:“刚去买的,给你们的。辛苦啦。” 然后就转身跟同伴离开了。除了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以外,在异国他乡被同胞体谅和照顾的感动,足以支撑一天的辛苦。
还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温暖而愧疚。那天我上早班,但因为前一天晚上通宵赶论文,再加上final临近心情特别差,脑袋晕晕乎乎的。刚做完开店的准备工作,准备喘口气,就进来一对情侣,看起来应该已经工作了。他们询问商品,而我则态度冷淡,累得无法强颜欢笑。
买完东西,女孩语气直接地问我,“你是心情不好吗?”我一惊,她该不会是生气了,不会投诉我吧?我连忙道歉,说确实状态不好,对不起对不起。但是她没发脾气,还安慰我说没事的,别把自己弄得太累,以学业为主呀。她男朋友也跟着说,对呀一定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说完两人离开了店,留下我面红耳赤。这件事之后,我会一直告诉自己,尽量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尤其不要带到工作里。
鸭脖店的工作分为早班和晚班,早班负责开店,晚班下班比较晚,还要负责清算当天的账目、收店关门。
因为大厦的垃圾集中处理站有关门时间限制,每次下晚班后,我都跑着去扔垃圾,见到同样开店的左邻右舍,在急急忙忙的间隙里和垃圾的臭味儿中互相打个招呼,询问一下今天生意怎么样,然后各自离去。出大厦的时候,门口的黑人安保大哥会笑着对每个人道别。
走到外面的街道上,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嗯,我应该是没有辜负在这里的每一天。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